黄埔军校虽然属于速成培训班,但它在中国民国革命史上却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尤其是黄埔军校的前四期,被广泛公认为素质最高的四期,孕育出了大批杰出的将领。黄埔军校共开办了二十多个学期,累计培养了两万多名学员,其中不少毕业生直接进入蒋介石领导的中央军,成为骨干力量,甚至是蒋介石所倚重的黄埔系中坚。
然而,细看这些优秀毕业生的分布,绝大多数都出自前四期,为什么到了第五期却鲜少涌现名将?要弄清这个现象,首先要理解黄埔军校的诞生背景。黄埔军校的创立与孙中山息息相关。孙中山崇尚共和理想,长期在国内外积极宣传和筹集革命资金。尽管孙中山的影响力广泛,但他有一个致命的短板——缺乏自己的军队。然而,革命的成功关键恰恰在于有一支坚强的军队。
展开剩余68%正因为如此,孙中山的革命屡屡受挫,他的果实被袁世凯窃取,多次被军阀势力背叛。想要彻底推翻旧秩序,实现理想,必须拥有自己的军队。基于这样的初心,黄埔军校应运而生。黄埔军校自创立之初就明确标榜为革命公义之地,不欢迎贪生怕死或图谋升官发财之人。故此,学生的选拔与培养极为严格,追求的是品格坚韧、意志坚定的革命战士。
与此同时,正值国共合作的革命高潮期,黄埔学员们在革命的热土上快速成长,特别是在北伐战争的严酷考验中,许多黄埔学员与教官们经历了实战洗礼,锤炼出坚强的意志和卓越的军事能力。徐向前、陈赓、胡宗南、杜聿明、宋希濂、邱清泉、王耀武、张灵甫、胡琏等名将均出自这些光辉的期次。
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陈赓,他不仅早早背负着“中正”这一称号,还曾在战场上救过蒋介石的性命。这些将领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了关键作用,为民族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。
那么,为何第五期却鲜有名将出现?这主要归咎于蒋介石在前四期培养完成后,开始公开反共,展开对白色恐怖的镇压,严厉打击共产党人。革命的初衷已经偏离,黄埔军校的宗旨也开始走样,导致第五期学员的素质大打折扣。由于蒋介石的镇压政策,许多有志之士不敢报名入学,学员来源极为有限。
为了维持学校的正常运转,蒋介石便将前四期中成绩不佳、被留级的学生全部编入第五期,并且混入新招募的学员,形成了第五期的学生群体。除了学生本身素质存在差异外,蒋介石为这些学员提供的平台也远不如以往。重要军职大多被前几期的学长占据,导致他们多只能担任基层管理岗位,难以展露头角。
尽管如此,第五期中仍不乏高水平的人才,只不过这些人多选择加入共产党阵营。宋时轮、许光达、陶铸等都是黄埔五期的杰出代表。宋时轮所率领的九兵团在长津湖战役中大放异彩,成为美国军队的“梦魇”,充分展现了志愿军的强大实力。
反观那些留在蒋介石旗下的第五期学员,鲜有能在中央军中崭露头角者,这与蒋介石的用人政策密切相关。蒋介石向来任人唯亲,偏爱使用前辈中的精英,而对这些新晋的“小学弟”和被视为“劣等生”的学员并不重用。
相比之下,中国共产党更加注重发挥个人才能,给了黄埔学员更多展现实力的机会,令他们在党的军事体系中能够发挥最大战斗力。到了后期的解放战争中,蒋介石麾下名将鲜少有真正能够独当一面的,而我军的黄埔出身将领却大放异彩。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重要现象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