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萧何和吕后的精心策划下,韩信最终在长乐宫的钟室中被处决,他那传奇而波澜壮阔的一生也因此画上了句号。许多人感慨,韩信一生建功立业无数,若非他辅佐刘邦,刘邦恐怕还要继续征战多年,因此普遍认为韩信的死实在是太冤枉了。
然而事实是,刘邦早已对韩信心存芥蒂。在巨大的政治利益面前,个人恩怨便显得微不足道。西汉建立之后,刘邦渐渐萌生了除掉韩信的念头。尽管心中犹豫不决,但最终还是由他的妻子吕后出面将这事了结。
那么,韩信跟随刘邦后究竟做了哪些事,让刘邦心生杀意呢?看完以下内容,你便能明白韩信到底是因何而亡。
展开剩余85%熟悉韩信的人都知道,他从军之前的生活十分艰辛。曾在亭长家蹭饭,也有过在河边遇到好心人免费赠饭的经历,甚至为了生存,不得不钻入别人马下讨生活。尽管生活环境异常恶劣,韩信却始终保持着那份傲气,这份倔强的性格也为他后来的悲剧埋下了伏笔。
韩信最初是在项梁麾下从军。项梁出身楚国贵族,对韩信的贫困出身嗤之以鼻,于是把他安排为炮灰。但韩信没有因此气馁,而是持续努力表现自己。项梁去世后,韩信凭借战功被提拔为一名小官。
此时楚军新任统帅是项羽,韩信以为项羽会有所不同,满怀期待地开始积极献策。结果却令他失望,项羽对他同样不屑一顾。韩信感叹:“没想到他们都是不识货之人,恐怕未来也难有作为。”
在项羽帐下郁郁不得志的韩信,最终选择投奔刘邦。然而,刘邦这里的情况也不容乐观。虽然刘邦授予韩信一个官职,但远非韩信所期望的重用。韩信因无所事事,很快结识了一帮酒肉朋友,结果这帮人因触犯军法被处斩。
韩信也被绑上了斩台,他愤怒地喊道:“刘邦不是想要天下吗?为何要斩杀自己的良将?”监斩官听出韩信非同寻常的气质,最终决定放他一马。经过几天的交谈,监斩官确信韩信确实是人才,便推荐给了刘邦。
但刘邦一时并未察觉韩信的真正能力,只派他负责粮饷管理。正是在这段时间,韩信遇到了萧何。萧何与韩信谈了许久,认定他正是刘邦所急需的人才。可没多久,韩信突然离开了,萧何在月下追赶他的故事由此传开。
刘邦这才见识到韩信的傲气。韩信要求回去时,必须要封他为大将军。经过萧何一番劝说,刘邦勉强同意。任命仪式当天,众人皆惊讶不已,没想到一个原本管粮饷的竟成了大将军。
韩信的确有卓越的军事才能,他迅速帮助刘邦先后灭掉了魏、赵、齐三国。也就在这期间,韩信贪婪的一面开始显现。平定齐国后,他向刘邦请求封自己为代理齐王。
刘邦听闻后气得几乎发狂。原因在于当时项羽正围困刘邦,而韩信却没有第一时间救援,反而想着抢功抢名。刘邦回复说:“你这么厉害,平定齐国的功劳不如直接封你为永远的齐王。”
可韩信依旧没有出兵援救。当时项羽派人劝他叛变称王,甚至韩信的手下一些人也建议他走这条路。无论投靠楚军还是汉军,韩信最终都难逃不好的结局,特别是在刘邦阵营,他的功高震主必然招来杀身之祸。
不过,韩信虽然动过心,但始终没有背叛刘邦。刘邦封他为齐王后,他答应出兵相助,结果却迟迟未动。那段时间韩信一直在内心挣扎,最终他认为刘邦不会卸磨杀驴,便打消了叛变念头。
但仅仅一个齐王的身份对韩信来说仍不够。后来刘邦又增加了韩信的封地,韩信见状,才带兵真正支援。虽然最终成功灭掉项羽,但刘邦对韩信的表现极为不满。作为老板,刘邦心里憋着一口气,觉得用这么多好处才换来一名员工的出兵,实在令他难以释怀。
此外,还有一件让刘邦极为不爽的事。刘邦称帝后,曾问韩信:“你觉得我适合带多少兵?”韩信直言:“最多十万。”言外之意是:你领导不了更多兵力。随后刘邦问他自己能带多少兵,韩信坦言:“当然越多越好。”
刘邦表面笑容满面,内心却极为不悦。作为大臣,韩信不仅不给皇帝留面子,反而直言其短,这使得他在刘邦心中成为心腹大患。韩信确实拥有指挥数十万大军的卓越才能,毕竟驾驭大兵团绝非易事。但面对皇帝,他应有所收敛,这恰恰是他不懂职场规矩的表现。
韩信、萧何和张良并称为“汉初三杰”,三人皆功高震主,但唯独韩信被处死,这背后原因何在?
张良和萧何毕竟是文臣,深谙自保之道。张良在助刘邦称帝后选择隐退,少涉政事,自然不引起怀疑。萧何虽一度被刘邦猜忌,但他极聪明,及时自降身份,甚至主动曝出一些黑历史,成功消除了刘邦的疑虑。
反观韩信,一直以来都傲气十足,性格直率,不懂得隐藏自己锋芒,最终将自己推向了深渊。实际上,刘邦曾因谋反之嫌抓捕过韩信,但又心软放了他一次。
一次出征归来,刘邦得知韩信已被吕后和萧何两人处死,心情复杂,既高兴又觉得韩信可惜。但无论如何,即使没有吕后出手,刘邦恐怕也早晚会采取相似的行动。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