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975年,黄维终于迎来了特赦。这一消息让许多人都感到意外,因为距离1959年像杜聿明、王耀武、宋希濂等人获得特赦已经过去了整整16年。然而,黄维出来后表现得颇为得意,似乎充满自豪。这是因为他终于熬出了头吗?
其实并非如此。
黄维的特赦并不是因为他经过了深刻的改造,而是因为毛主席的指示。毛主席说:“全部放了,强迫人改造也不好。”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,黄维才迎来了释放。这一特赦,充其量只能算是一个“安慰奖”,完全没有什么光荣可言。
在1975年之前,尚未被特赦的战犯大多性格顽固,其中尤以黄维为代表。回想当年,黄维在淮海战役中被俘后,一位记者曾问他为什么不早点投降,黄维气得拍桌大吼:“有战死的烈士,没有苟活的将军,我为什么要投降?”这种极端的愚忠思想让他愈加固执。在功德林接受改造时,黄维与管教人员时常对立,要么沉默,要么口不择言,从不展示悔过之心。更有甚者,他故意保留着胡须,声称这是他在国民党时期留下的,不能在共产党的监狱中剃掉。
展开剩余73%为了抵制改造,黄维甚至投入了自己毫无意义的“永动机”研究。显然,永动机本身就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,黄维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故意不配合改造,因此也一直没有获得释放。最终,黄维在1975年与293名战犯一起被特赦,这也表明,这一特赦不仅仅是为黄维一人所设。
黄维获得特赦后,被安排担任全国政协文史专员,享受了政协委员的待遇,每月领取200元的工资。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笔工资无疑是一笔相当可观的收入。可以说,黄维的待遇相当优渥。
但他为何感到得意呢?并不是因为这一职位,也不是因为特殊待遇,而是因为一个女人——他的结发妻子蔡若曙。蔡若曙与黄维结婚于1929年,那时黄维英俊潇洒,蔡若曙则端庄美丽,堪称天作之合。婚后,蔡若曙为黄维生育了三子两女,夫妻感情深厚。
然而,命运的捉弄始于1948年,黄维被俘,蒋介石政府宣布他阵亡,并为他举行了追悼会。蔡若曙坚信丈夫已经死去,带着孩子们去了台湾。几个月后,她偷偷跑回大陆,才得知黄维并未阵亡,而是被俘。得知真相后,她带着孩子们离开台湾,先到香港,经过一年后才回到大陆,并定居上海。
在上海,蔡若曙找到了一份工作,在上海图书馆自食其力,同时默默等待着黄维的特赦。1956年,她去探望黄维,叮嘱他改造要认真,思考家庭与孩子的未来。可惜黄维依然执迷不悟,依然我行我素。1959年,蔡若曙得知黄维有可能被特赦,心中满怀期待,频繁收听广播,然而每次都失望而归。她的希望一次次破灭,直到最后情绪崩溃,甚至吞下安眠药企图自杀,幸好被及时抢救。
之后的几年里,黄维依然没有出现在特赦名单中。蔡若曙的精神状态每况愈下,经常失眠、出现幻觉,甚至幻听和幻视,然而她依然坚持等待黄维。直到1975年,黄维终于获得特赦回到家中,与妻子团聚。
黄维回到家后,最得意的事情,并不是他的特赦待遇,而是他那份完整的家庭。蔡若曙在他被关押的27年里,从未离弃过他。那个时期,很多战犯的妻子要么选择离婚,要么再婚,或者甚至彻底断绝关系。但蔡若曙始终坚持,陪伴着孩子们,一直等待丈夫的归来。这种陪伴,足足持续了27年,是很多人都无法做到的事。在黄维所获特赦的家庭中,没有一家的妻子能做到如此坚持,蔡若曙无疑是最伟大的。
然而,黄维的得意背后,隐藏着妻子无尽的付出与牺牲。为了守望黄维,蔡若曙不仅承受了长期的精神压力,还依赖药物来维持生命。1976年,黄维获得特赦后的第二年,蔡若曙在极度的精神崩溃下选择了跳河自尽。她为丈夫付出了太多,精神几近崩溃,最终还是未能走出阴影。
事实上,在特赦的第一批名单中,黄维的名字本应在其中,因为他曾是重要的军事人物,地位显赫,理应与杜聿明、王耀武等人一同被特赦。然而,由于黄维顽固不化,态度不端正,战犯管理所始终未批准他的释放。黄维一生充满了自负与自私,如果他能稍微考虑妻子与孩子的感受,早点配合改造,早点回家,也许蔡若曙就不会走到精神崩溃的地步,最终自尽。归根结底,蔡若曙的悲剧,某种程度上是黄维无视家庭、毫无悔意所导致的。
(参考资料:黄慧南口述《蔡若曙,等候黄维二十七年》)
发布于:天津市广源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